你好,欢迎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


感谢王志峰博士的主持,感谢巴教授非常精彩的开场白,他其实已经把很多问题讲得非常精辟,已经给我的演讲做了非常好的铺垫。非常感谢巴教授和王博士的邀请来中国科大参加新金融讲坛,之前我是宏观经济学家,现在主要研究数字经济,怎么把宏观研究数字化的过程,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汇报。

其实中国互联网世界包括所有科技公司,京东数科这边应该是第一个拥有经济学家的团队。我去年去美国拜访了亚马逊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当时跟我说有150名博士毕业的经济学家在他的旗下。现在,我看到最新报道说,亚马逊已经有250名博士毕业的经济学家,他们的团队是非常庞大的。那么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把经济学引入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做研究可能还算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我觉得非常自豪。把传统的我以前在央行的、在投行的一些经济学方法,跟科技手段相结合,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办法,用机器学习的模型来探讨一些经济学的问题,其实这是我非常向往的,而且觉得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觉得这次疫情其实是加快了中国新一轮的数字化进程。现在产业数字化,包括对消费者服务、对企业服务。我相信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包括我现在想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经济研究,包括美国已经出现的一些尝试,甚至针对投行的研究报告可以自动生成初稿,进行一些自动的文本挖掘和分析。数字经济,包括经济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等领域,在中国、在全世界来看都方兴未艾。中国政府非常具有前瞻性,第一次把数据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提高到了非常高的位置,我觉得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领先的举动。

现在数字数据越来越成为公认的重要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提高我们日常的劳动生产率,使整个社会更加有效率,更好地服务老百姓,这其实是数字化变革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讲坛,主要跟大家分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话题是国际经济在疫情下的演变,第二个是疫情对中国经济深远的影响,第三个是疫情倒逼很多新技术加速落地。第四个话题是用我们公司的一些例子,我现在的工作岗位其实从很多方面看是在数字化的最前沿,每天都面临着怎么样把数字化的产品推到市场上去,怎么样更好地服务政府、企业和个人。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抗疫的新的产业形态和技术。也非常期待同大家的交流互动。

 一、国际经济在疫情下的演变

疫情之初,经济方面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大萧条是否会再次来临,08-09年金融危机是否会再次来临。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认为大萧条不会重演,用的一些数据来源于我在IMF时做的一些关于美国的研究,外面可能不一定能看到这些数据。我当时说大萧条不会重演,还说资本市场可能会表现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的货币政策环境、货币制度与大萧条时期完全不同。1929年的时候,大家知道当时货币制度还是金本位制,尽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是还是非常紧缩的。在凯恩斯之前没有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紧缩、货币政策的紧缩导致了美国严重的通缩。大萧条期间,美国从1929年开始,每年的物价都是下跌10%,这是极其严重的通缩,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由的或者是可以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了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放弃金本位制,开始大规模地注入流动性。而放松货币政策之后,通胀就开始反弹。而此次美联储一开始就进行了极其宽松的QE,不断地印钱。1929年的时候美国接近一半的银行倒闭了,数量接近1万家,所以对经济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而这次疫情到目前为止,美国银行业基本上还是很稳健的,没有任何出现问题的迹象。另外,我刚才提到当时的财政政策也是非常紧缩的,美国的赤字基本上没有增加,即使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财政政策还是非常紧缩的。因为当时奥地利学派认为衰退是很自然的情况,政府不用去管它。这就造成了美国几百万人失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衰退。而这次美国在几天内就推出了2万亿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现在又要再谈1.5万亿的财政刺激,所以财政政策非常宽松,这也是凯恩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推出的宏观经济学,在抗危机、抗大萧条方面还是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当然还有其他的论据,比如说银行保障体系,当时没有银行保障体系,大量的银行倒闭,大量的人失业,而现在都有社会救助,这些都是大大缓解了经济衰退的程度。而我们看中美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出口目前下降了百分之十几,美国对华出口其实也下降了百分之十几,而当时美国大萧条的时候,全球贸易战导致美国的出口下跌百分之八十。现在来看,发生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还是很小,就是中美之间有些贸易战,所以我觉得很多方面跟1929年大萧条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和金融危机对比,疫情期间美国股市跌了30%之后,基本上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又反弹回去了。可见资本市场看这次危机,要比08年金融危机要好得多。08-09年当时美国股市大跌,基本上跌了2-3年。而这次跟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是没有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银行业到目前为止都还是很稳健,主要是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目前来看美国出现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因为美联储和财政的救助使金融的恐慌情绪其实都被遏制了。现在主要看实体经济是不是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可能要关注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比如说坏账率上行这样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当然政府的很多政策其实已经对冲了它。所以感觉上这次跟08-09年金融危机是完全不同的。基本上现在很少看到恐慌现象,大家也非常看好股票,基本上美国发给老百姓的钱,60%的支票最后都投到股市去了。

所以现在来看,人类在经历危机之后都在学习,美国政府学到了绝对不能像08-09年金融危机时那样让雷曼这样的大投行倒闭,直到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才去救助。美联储基本上在几天内就把08-09年推出的救助政策全部重新拿出来用了,这样是吸取了08年的教训,金融市场就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恐慌。而且财政政策也出台得非常及时,不像当时奥巴马上台搞了7000多亿的财政救助计划,还是困难重重的,推出来之后也不知道钱都怎么用出去了。而这次非常直接地给老百姓寄支票,可以领失业救济金等等。

目前来看,资本市场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疫情还在演变,非常令人担心的是现在美国每日新增5万多人的确诊病例,那么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越长,对实体经济的压力就越大。这种压力仅仅靠印钱,靠加大财政赤字到底能不能缓解,如果时间拖得过长,会不会有一些其他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的。

 二、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但是中国的恢复相对来说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快的。大家也看到一季度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速是-6.8%,说明经济受到了重创,这个数据是从来没看到过的,而且消费在一二月份跌了20%。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生产端,5月份工业增加值已经是4.4%的增长了,从生产端其实恢复的还是相对比较快的,但是主要问题是在需求端。需求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下降了2.8%,固定资产投资是下降6.3%,所以整个投资和消费还是负增长,但是我们的生产已经恢复,这说明了什么?现在是供大于求,所以我觉得这是出现通胀下行,包括PPI通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口其实也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所以三驾马车从需求看,其实都是压力比较大的。当然我相信6月份会更快恢复的,但从总的失衡来看,即生产比较快的恢复跟需求缓慢的恢复之间的矛盾,我觉得接下来是会制约生产端的,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发现卖不掉,就会变成库存,雇佣的工人其实也都不需要加班了,所以其实对下半年收入的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可能都会逐渐体现出来。我觉得下半年消费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像去年增长7-8%的数据这样,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第一道冲击是生产不能持续,像2月份时这是最严重的。现在生产开始恢复,但是需求没有恢复,而且国内的需求没有恢复的同时,海外的需求是更令人担心的,因为国内毕竟有储蓄,政府还在加快新基建等的投资,地方政府在做专项债发放,但是出口这一侧,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压力。像中国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50%的产值是出口贡献的。现在海外疫情还在继续肆虐,甚至加重,那么海外的需求会下行。这样我们这些出口产品能不能恢复就面临很大的压力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压力,即使疫情到了下半年或明年得到控制,会不会出现产业链的转移?这个也确实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因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将近30%。如果一些产业出现转移,边际上都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在另外一个研究上看到,中国的这些产业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其实从15年到19年,大部分有所下降。15-17年发现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当时没有贸易战,却已经看到了往东南亚方向转移产业的这样一个态势。但到了17-19年,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本来是增长速度挺好的,但因为贸易战其实已经在下行了,主要的替代者是墨西哥。所以产业链转移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疫情会不会加快这个步伐,我觉得要特别关注。

抗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对服务业。大家看到线下场景停滞,但是电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生鲜物流等这些非接触式的经济需求非常旺盛。总的来看,疫情对互联网、对线上业务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因为线下的商店和工厂现在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都要进行线上业务,所以产业数字化、线上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疫情最主要的影响我觉得是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我们分析了10000家企业的财报,包括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和近8000家的新三板公司,发现疫情其实对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A股2000多家民营上市公司当中,它们相对已经算中大型了,但总和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8.7%。其中只有电子产业的增速不错,因为很多人在家里在线办公,其他还有打游戏等等的需求,这都需要电子设备。除了电子产业外,其他的行业基本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40%的企业一季度已经是亏损。为什么政府各种措施大力救助这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其实就是看到了疫情对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重大影响。

那么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也明显看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各种各样的对重点困难企业的贷款力度不断加强,银保监会强调不断贷不抽贷,央行也推出各种各样的降成本措施。国务院常委会的好多次会议就是讨论救助民营小微企业,包括财政和货币的各种各样政策。最近大家也看到央行又下调了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其实这都是帮银行降低贷款成本。监管机构在很多方面其实也增加了容忍度,很多的债务的还本付息都延长了,今年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可以申请延期还本,而且结合经营情况,还可以免收罚息。最近非常引人关注的就是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给实体经济,我们根据测算,75%将由中小微企业受益。

我因为现在关注金融科技,跟银行方面也有一些交流,现在的政策确实压得很实,包括银保监会刚刚出台了一个具体落实优惠的措施,全年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要占比新增贷款估计40%,这是非常大的比重。下半年我们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会不断加快,这些都是货币政策明显的放松。

但最近风向其实有一点点变化,特别是在陆家嘴论坛上,刘鹤副总理和一行两会的领导,讲到很多救急的措施可能会告一段落了,就是说现在中国经济可能比想象中还有更有韧性,也不需要无限制的像美国一样进行量化宽松。流动性在边际上可能不像前段时间这么放松,因为现在更多担心的是如果流动性太宽松,对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一个明显的促进,进而推高房价。这是我们要防范的,所以货币政策还是有一些多重的挑战。

最近还有关于货币化财政赤字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观点是中国可能还没到这个地步,常规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财政赤字,让地方政府增发地方建设用债,包括1万亿的特别国债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作用。中国还没有到像西方国家一定要用零利率刺激的情形。其实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美国、欧洲,他们现在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但也没有直接地进行货币化财政赤字,所以我们更没有必要。

中国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就是六保,这是底线思维。现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方面来看海外形势还是相对更严峻的,现在有一种提法,就是我们现在要更关注内循环,它的重要性大于外循环了。所以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很大一块是小微企业,所以这一块现在是重中之重。

此外,消费券和新基建这两个政策我觉得特别引人瞩目。消费券我是很支持的,消费券对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有吸引力。在美国发支票,大部分的钱流到股市去;在香港发现金,经过调研,中产以上的人,大部分把这个钱就存在银行里了;而只有发消费券,它只能是消费掉的,发一个月或三个月内失效的消费券,而且它本身是有杠杆的,你拿到100块的消费券,可能要花200块、300块去消费,相当于给你打了很大的折扣,这对低收入人群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所以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来看,消费券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包括京东也在调研,我们初步看北京的消费券发放已经有非常好的效果。消费券政策接下来我觉得可能还会加大力度。

还有就是新基建政策,新基建的资金来源是非常充分的。我们看到今年要发1.6万亿的新基建的专项债,那么专项债不能用来做土地储备,也不能做棚户区改造,全部要投在交通运输、新器件、公共服务这些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专项债,包括其他的特别国债,新基建的资金来源是有比较充分的保障的。关键是新基建怎么投出去,是不是要引进民营资本跟投,如果这样可以加大杠杆。新基建覆盖的面也越来越广,一开始有一种说法说新基建是7种不同的领域,像5G基站、充电桩之类的设备,但实际上我认为新基建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字基建。只要是用于把传统的企业和商店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这些投资,我觉得都应该在新基建的范畴内。按这样理解,我们发现新基建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所以新基建并不是新瓶装老酒,而是下一代技术产业的基础,帮助中国在第4次产业革命中奠定基础,甚至引领世界的一个重要政策。

我刚才提到了专项债,包括更大的财政投入,资金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那么现在有一种担心是超前投资。我觉得超前投资只要投的方向对,超前一下问题也不是很大。因为毕竟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要把经济从比较深度的负增长中拉出来,回到正常增长的过程中。08-09年的4万亿政策当时被批评很多,但当时投到了高铁系统上,现在就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全世界都羡慕中国的高铁系统,也对我们的物流电商帮助很大。

 三、新冠疫情倒逼新技术加速落地

政府在不断地推出政策红利来鼓励数字科技等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中国对很多新的消费理念、新的模式都采取了允许进行大胆尝试的政策,这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出现了飞速发展。同时,数据保护也非常重要,如何进行保护也很重要。根据欧洲的一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数据保护过严的话,会对数字经济的很多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是以新基建为主导的。新基建由政府推动,同时很多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也都积极参与其中。新基建是为下一代产业做准备,根据狭义的定义,新基建包括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市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七个行业,而根据广义的定义,新基建则是指整个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数字零售、智能城市、智能物流、远程医疗等行业。这些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业态,需要进行大量投资,而目前经济也需要投资的拉动,因此新基建成为重点领域。

“抗疫”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也在自上而下地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工信部也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做了很多细致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新技术的应用。第一,大数据“抗疫”。大数据技术的重要作用是把不同的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可以把交通医疗各方面的数据打通,精准摸排相关人员,提前锁定传染源,这对提高政府对疫情的应对能力非常有帮助。精准的大数据可以有效管控疫情的蔓延。第二,5G的应用。因为疫情防控需要,5G应用提前迎来爆发,在火神山医院、金银潭以及协和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远程会诊方案,并且无人车也在医疗物资配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医救效率。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在这一领域中国有机会成为引领者,因为我国大数据的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有人说数据是新一代的石油,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商业上的精准营销、医疗上的精准诊断。此外,风控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可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进而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给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第四,区块链的应用。区块链能够为医疗、金融、零售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其可追溯的技术特性可被用于电子票据、农产品溯源、慈善物质跟踪等。

四、新冠疫情刺激新业态创新发展

疫情加速了数字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过去很多认为到达天花板的细分领域其实都还有发展的空间,C端流量并未见顶,仍存在大量痛点。例如疫情推动下生鲜电商、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会议等行业的崛起,这些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巨大的企业服务市场,使得数字操作系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竞争制高点。突破B端市场的产品更需要平台生态支撑,这会促进一大批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服务的企业的诞生,这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科技创新。

同时中国正在出台和修订信息数据法规进行个人隐私保护,根据欧洲的经验教训,太严厉的保护会导致很多企业运行困难,因此要平衡好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需要。

疫情促进各个行业新业态的出现。在消费行业,社区零售和“无接触零售”迎来发展契机,在疫情的影响下,小区封闭,线下零售遭遇打击,社区电商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生鲜电商也成为行业风口。此外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金融科技行业,疫情使得金融机构对智能化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在疫情发生后,传统的银行柜台、证券公司柜台等线下业务基本停滞,这导致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幅度提速。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包括线上获客、数字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业务。央行在疫情期间也做了一些创新,如试点远程开户,这极大地便利了线上金融服务的推出。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为金融机构打造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移动中台、开放平台等核心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帮助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个人。中国的大型银行其实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仍需与科技公司合作来获取流量、提高风控水平,从而提高对民众的服务水平。在线上服务、风险管理、场景创新方面,科技公司与银行进行合作的优势已经愈发显现,此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金融科技不断催生新生态和新机遇,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金融行业重构,金融科技产业正在迈向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时科技也会与监管融合形成监管科技。数字化发展措施让金融科技的落地场景越来越多,并且催生了新的业态,如资管科技、保险科技。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的合作深化,我们可以把科技嵌入更多的场景,提高金融科技的使用度。

在消费金融行业,生鲜电商通过跨界消费金融实现业务突围,积累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这些用户资源数据可以助力提高风控水平。疫情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包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远程办公,这创造了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为数字化风控等数字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比如,很多科技公司凭借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可以降低消费贷的利率水平,从而做到以更低廉的成本发放贷款。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中,科技企业将“以客户为中心”延展到多元服务场景。各个行业正在加速融合,以挖掘新的场景,促进存量市场加速整合,其中包括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输出线上用户洞察、线上运营、实时风控来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而传统银行具有牌照优势,二者结合起来会形成很多创新。

此外,支付行业、智能城市和营销行业也出现了新业态。在支付行业,无接触支付是疫情期间最好的防护,这方面应用在中国是非常广泛的;智能城市也是一个重要领域,疫情反映出交通、运输、政务三位一体式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疫情防控中,还是在今后的公众服务中,智慧政务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营销行业目前呈现线上线下全面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疫情促进数字化营销模式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和商店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着力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因为若没有数字化销售渠道,其业务会大受影响。线上线下渠道打通虽会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但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京东的“抗疫”行动与经验

最后我想讲一讲京东在疫情期间的产品创新。比如智能机器人,社区疫情排查工作具有范围广、工作量大、走访易致交叉感染等诸多痛点,而这其中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来完成。智能外呼机器人可用于排查、通知、 回访,开展信息采集工作,此外还有流动人员排查机器人、本地居民排查机器人、特定人群通知机器人、政府工作上报和监督机器人,其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发挥作用。

在智慧城市方面,京东数科给政府、公共机构、企业及个人提供了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社会信用体系协助各地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当企业遇到困难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使政府注意到这些企业的困难程度,并能够兼顾疫情防范,疫情推动了这套系统的应用和提前布局。

在机场车站、写字楼、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采取非接触方式筛查高温人群成为迫切需求。而智能温感筛查系统可以实现无接触感应、高测温精度、快速测量。另外,无人机配送的需求大大增加。特别是封城封路的时候,无人机运输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如通过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检测和识别规范戴口罩、不规范戴口罩和未佩戴口罩三类情况,而且识别率可达99%,远程医疗、线上营销,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溯源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感谢各位的聆听,我非常期待跟大家一起做一些探讨。

观众互动环节

Q1:您对区块链的前景怎么看?

A1:区块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它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只要把信息录入进去就没办法改变了。区块链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还在突破当中,它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与中心化节点相比处于弱势,但是可以通过技术更新来改变。当然区块链最重要的用处在于溯源,例如,消费者购买的食品的产地、化肥等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录入后,基本上以后就不能篡改了,因此消费者能比较放心地知道商品的原材料等信息,且区块链电子票证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纸质票据作假。因此目前区块链已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有待挖掘,所以整体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很多应用方兴未艾。

Q2: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国家的反华情绪升温,请问该如何看待未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未来是否应该走出去?

A2:未来肯定是要继续走出去,虽然目前疫情加剧了去全球化风险,但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全球化大旗,始终秉承着开放的政策理念。因此如果外部有一些负面的变化,我们不要被它带节奏。例如,瑞幸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但同时今年1-6月份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企业好像有20多家,与去年相比并未出现显著下滑。美国市场是全世界资金最充裕、最复杂、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公司的情况而走向非市场化或非国际化的道路。其实不只有中国公司造假,最近德国的一个明星金融科技企业也被揭露出现造假行为。因此不能因为单个企业改变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重大。

Q3:如何看待近些天国内股市的上涨?

A3:从国外股市来看,疫情影响下美国股市动荡较大,股市走势和经济发展形势也有些背离,例如前段时间美国股市大涨的同时,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而中国目前来看股市走势和经济形势是一致的,前期受疫情影响,中国股市有下行压力,但小于美国,近期的回升也是比较温和的。

关于股市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势头好,很多经济指标都在慢慢的恢复,比如我们之前预测社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能会由负转正,这可能是中国股市启动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现有的货币政策仍然比较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例如今天(2020.07.03)央行并没有进行逆回购操作,这可能是股市启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Q4: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从GDP指标来看,一是增速远超过美国,二是GDP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规模虽大,但能力不强,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在这一轮新经济的驱动发展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数字化浪潮中突破性很大,甚至在一些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全球前50名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大概有10家。如果未来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往新经济的方向发展,那么5年或者10年后,中国在新经济的驱动下能否成为引领世界的经济体?

A4: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值得期待的,今年中国的零售额预计将超过美国,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意味着我国的消费水平已经反超美国。现阶段美国跟中国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上,但这次疫情对美国服务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未来中美在服务业上的差距也有望缩小。针对此次产业数字化浪潮也可以举一个对比的例子,亚马逊平台受疫情影响,电商平台只能选购和及时配送部分重要的商品,其他商品配送时间可能需要一周左右,中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些电商平台也可以保证在12小时以内进行配送,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

关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过去的上市制度较为严格,设立了较高的上市门槛,许多具有潜力的成长性公司由于不满足上市要求而选择在境外上市,比如腾讯等企业。但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提速,例如设立了科创板,科创板的上市审核制度已经在向国外的上市制度靠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朝着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进行进一步完善,预计能够为高成长性的科技类公司创造更多的上市机会,为数字化企业在中国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国内投资者也可以共同分享高成长性公司市值增长的红利。

Q5:从国际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互联网巨头与欧美的一些领军企业相比,市值仍相对较低,您觉得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5:差距主要体现在国际化水平的不同。例如,苹果公司的业务遍布全球各地,而腾讯公司目前业务主要集中于中国市场。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在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并且在海外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着一些的障碍,包括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利益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冲突,以及一些国家甚至走在逆全球化的路上,我们依然要坚定地高举全球化旗帜。只要能在一个开放、公平的国际化环境内,中国企业有能力在海外业务拓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企业的天花板也会越来越高。此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差距也是因为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中国经济腾飞不过短短十几年左右,属于后起之秀,而美国从二战后就开始主导全世界,我们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非常大。

Q6:在现有的银行支付系统中,能否嵌入区块链技术?

A6: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区块链是否有应用价值。银行支付系统中的某些环节例如跨境支付是可以应用区块链的,但对于大部分银行而言,有许多支付环节是不需要去中心化的,因为中心化的支付效率会更慢一些,这时候就不需要运用区块链,所以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区块链是否有应用价值。

Q7:京东数科在新一轮数字化的改革过程中,是否有搭建具体的金融创新的一些平台?

A7:京东数科本身就是一个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并且现在已经从金融科技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包括我在演讲中提到的智慧城市。平台针对金融科技也有多方面的创新,例如风控平台一体化、JT资管平台等,由于时间缘故无法具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