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
2020-12-29
中国科大分类存储物流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继2015年教育部公布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之后,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名单,涉及26个人文社会科学与交叉学科,其中152项论文著作获得一等奖。其中,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4个一级学科有16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我校余玉刚和郭晓龙老师《Class-based storage with a finite number of items: Using more classes is not always better》成果在列。


该成果对仓储系统的分类存储策略模型进行了重建与优化,发现了系统存取货物所需时间与分类数量之间存在一般情景下的“碗形曲线”关系,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无论货物仓储数量多少,货物分类个数控制在3-5类总能实现仓储效率的最优化。该成果在2015年发表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 24, Issue 8: 1235-1247)。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数年评选一次,上一届评选(即第七届)于2015年12月颁布。该奖励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政府奖项,代表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最高水平。

附:成果简介

在过去近40年中,仓储管理领域存在一个普适性结论:在分类存储策略中,区域分类数量越多仓储系统存取货效率越高。此结论由三位INFORMS Fellow于1976年在管理学顶级刊物Management Science上提出,并被名校教程 (如《Facility Planning》等) 作为专业理论使用。然而,此理论结论并未被现实企业所采用,反而3至5类的分类存储策略应用广泛。这一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现象成为近40年的理论未解之谜。

余玉刚课题组首次在理论上得到了“碗形曲线”结果(如下图所示),说明了货物分成3至5类能够为系统提供最高的工作效率,这与现实中企业的做法高度一致,为上述困扰学界近40年的谜题给出了理论解释。“碗形曲线”揭示管理者可以根据成本等其它需求在“碗底”自由选择分类数,不会对仓储系统的效率带来显著影响。

该研究前后持续了7年之久,修正了沿用近40年的仓储管理理论的不足,为传统仓储理论及教科书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批准号:71225002) 等项目的资助,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六)》。